
聚师网导读:
人类与动物最重要的区别是什么?相信很多人都会回答理性。的确,人类世界的正常运转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的,而这也往往导致了我们的一个错觉:仿佛我们一直都是理性的,从未被感性所诱导过。但事实真的是这样么?其实并不尽然,我们总是会在不经意间被诱导消费。
一张免费的三元优惠券和一张需要用五元钱购买的十元优惠券,你会做出怎么样的选择?在大量的调查结果中,大部分人选择了那张免费的三元优惠券。为什么呢,因为他更实惠么?其实经过简单的理性思考后我们就会发现,第二张优惠券是免费送给我们五块钱,而第一张只是免费送给我们三块钱,很明显第二张是更加优惠的。此时的我们,已经在不经意间被诱导消费了。
尽管我们已经很努力的让自己去保持理性了,但是我们的大脑似乎不让我们这么做。 因为比较而丧失理智,被免费的魔力击中,在丹·瑞里的《怪诞行为学》中,还有更多真实可感的案例,试图解释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容易遭遇的困扰:为什么我们总是会抢购我们并不需要的东西?为什么商家涨价我们更爱买?为什么免费打折,我们还是上当吃亏?商家是怎么套路我们,还让我们以为自己很聪明?看完这本书《怪诞行为学》,或许我们会变得聪明一点,在这个“双十一”不再被诱导消费。
书中,丹讲述了一个著名的“锚定”理论,即商家在消费者心中抛出了一只“锚”,去规定物品的价格,诱惑消费者做出选择。我们自以为自己选择了性价比高的商品,其实恰恰中了商家诱导消费的圈套。比如当你面对价格分别为3599元40英寸、3999元50英寸和8999元100英寸的三款电视时,我们通常会选择50英寸电视。事实上,这是商家摆下的迷局,让我们自以为占了便宜,诱导了我们的选择。
有这样一个小故事,有一对开服装店的聋哑兄弟,收钱的聋子假装不知道商品价格,让消费者误以为店家把45元的衣服报成了25元,因此觉得自己占了20块的便宜,而事实上这个衣服只值15元。对于这种低价高卖的套路,或许我们在“双十一”中也会遇见。一件原价1299元的衣服在“双十一”可能会卖599元,不抢下来简直就觉得吃亏了,这时就要擦亮眼睛,小心被“诱导消费”。